-
河北省政协联谊团考察石家庄开发区招商引资活动深化交流合作
近日,河北省政协联谊会考察团在石家庄开发区进行了参观访问,重点聚焦招商引资成效与企业创新实践,通过实地走访多家企业,深入了解生产流程与发展策略,并赞扬该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突出进展。这一活动旨在促进交流合作,助力区域产业升级,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考察团在石家庄开发区参观了多家典型企业,包括石家庄卷烟厂、河冶科技及青岛啤酒分厂等,成员们系统观察了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从原料加工到成品输出,全程关注技术创新与质量控制实践。在企业展厅内,考察团了解了各机构的历史沿革与战略规划,特别关注了其在招商引资项目中的应用成效,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突破,以及在环保措施上的持续优化,这体现了产业转型的整体方向。通过互动问答,考察团成员对企业持续推动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代表了区域产业活力的集中体现。 二、在交流环节,考察团召开了专题座谈会,重点研讨招商引资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推动作用。会议中,详细分析了开发区通过政策扶持和机制创新吸引外资的经验,包括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链协作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举措。例如,开发区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资源链协同运作,成功引入多个高端项目,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考察团成员一致指出,这些举措不仅加速了本地产业结构调整,还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展现了地方政府在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务实导向。同时,会议还就后续合作路径展开了深入沟通,计划通过平台对接机制加强资源共享。 三、考察团队还系统了解了开发区整体发展规划的最新进展,重点围绕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完善情况。调研发现,该区域通过招商引资已构建多产业体系,涵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互补性强、协同度高的集群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开发区加速路网建设与能源优化项目,提升区域配套水平,确保招商引资项目的顺利落地实施。此外,开发区还深化服务机制改革,例如简化审批流程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支持,增强了区域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成员们对此表示高度认可,认为这为未来深化产学研融合奠定了基础。 四、结束本次调研后,考察团总结了反馈意见,强调招商引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引擎,未来将推广开发区的实践经验到更广范围,以促进省市经济协同发展。讨论集中于如何强化政策引导、完善长效机制及探索智慧管理模式,例如运用数据平台优化招商决策,确保成效可延续性。同时,会议提出加强后续互动交流,如组织专题论坛或联合调研项目,支持企业解决实际挑战。这一过程不仅巩固了既有合作,也为区域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整体来看,此次活动强化了政协联谊组织与地方经济的联系,将助力河北省在产业升级道路上的稳步前行。
2025-09-04
-
冀中南智能港首开莫斯科中欧班列 助力京津冀外贸新通道建设
河北省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冀中南公铁联运智能港成功开行首趟直达莫斯科的中欧班列,标志着京津冀地区新增一条高效国际物流通道。此趟班列不仅填补了石家庄至欧亚铁路货运的空白,更通过多式联运和招商引资优势,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一、班列开行实现京津冀与欧亚陆路联通 6月29日,一列载有41个40英尺集装箱的货运班列从高邑站启程,经满洲里口岸出境,最终抵达莫斯科沃尔西诺站,全程约9000公里,运输时间较传统海运缩短70%。该线路由铁路部门与物流企业联合运营,采用“去程工业品+返程木制品”的双向货源组织模式,年计划开行20列,预计带动3万吨货物往返。 二、智能化服务提升跨境物流效率 班列集成“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提供专业化装箱方案和一体化清关手续。货物抵达莫斯科后,可依托海外仓实现欧盟与独联体国家分拨,降低企业仓储成本。冀中南智能港作为枢纽节点,通过公铁联运优化了京津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集散能力。 三、填补区域空白强化协同发展 此次开行结束了石家庄无直达莫斯科中欧班列的历史,进一步加密了华北地区国际铁路网络。线路覆盖京津冀主要产业带,为机械设备、建材等出口商品开辟快速通道,同时促进俄罗斯木材等资源进口,推动贸易结构优化。 四、打造开放型经济新引擎 河北省以中欧班列为抓手,加速融入双循环格局。未来将拓展更多欧亚节点城市线路,强化智能港的集货能力,吸引外向型产业集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9-04
-
冷空气助力石家庄保定等市空气质量改善 臭氧污染需持续关注
近期,河北省在统筹推进招商引资与生态治理的背景下,空气质量变化受到广泛关注。最新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受冷空气活动影响,河北省自北向南将迎来一轮扩散条件改善过程,但区域性臭氧及颗粒物污染仍需防范。 一、 上周污染特征:中南部城市臭氧与PM10叠加 监测结果显示,过去一周河北省空气质量整体处于良至轻度污染水平,但石家庄、保定、邢台、唐山等城市均出现1天中度污染,廊坊因气象条件不利累计出现2天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分析表明,臭氧与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主要成因,这与秋季高温辐射叠加扬尘源排放密切相关。 二、 冷空气影响分阶段 北部优先改善 9月26日,河北省受冷空气前锋作用,张家口、承德等北部城市扩散条件显著好转,空气质量达优良水平。而石家庄、邯郸等中南部城市因冷空气渗透较慢,短期内仍以轻度至中度污染为主,PM2.5成为首要污染物。环境专家指出,此次过程体现了河北省地理差异对污染物迁移的典型影响。 三、 27日至29日全省扩散条件整体转好 随着冷空气主体南下,预计河北省大部分区域空气质量将逐步改善。北部城市优良天数占比提升,中南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但午后臭氧浓度可能阶段性升高,需关注交通源与工业排放的协同控制。秦皇岛、唐山等沿海城市因湿度增加,PM10污染风险略有上升。 四、 国庆前夕污染反弹压力仍存 9月30日至10月1日,河北省大气扩散条件再度转差,中南部如邢台、衡水等城市可能出现中度污染,PM2.5占比升高。分析认为,这与节前交通流量增加及秸秆焚烧等季节性因素有关。相关部门已部署强化工业企业减排和道路洒水抑尘措施。 五、 臭氧污染防治成长期挑战 尽管颗粒物浓度随冷空气波动下降,河北省臭氧污染问题日益凸显。2023年监测数据显示,石家庄、廊坊等城市夏季臭氧超标天数占比超过30%。环境科研机构建议,需加强挥发性有机物(VOCs)与氮氧化物(NOx)的协同治理,尤其是化工园区和交通干道周边区域的精准管控。 六、 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深化 河北省近年来通过“京津冀大气治理协作小组”机制,与周边省市联合开展跨区域应急响应。2023年秋冬季,计划针对钢铁、水泥等高排放行业实施差异化错峰生产,并推进新能源货车替代工程,从源头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 此次冷空气过程虽带来阶段性改善,但河北省空气质量治理仍面临复合型污染挑战。未来需结合气象预报动态调整防控策略,为招商引资与绿色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支撑。
2025-09-04
-
鹿泉经济开发区打造创新驱动高地 五大科技集群赋能区域发展
河北鹿泉经济开发区近年来通过强化创新驱动与科技支撑,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招商引资平台,形成了五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通过整合政策、产业、技术等优势资源,该开发区已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孵化基地。 一、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光电与通讯导航的“双引擎” 以中电科集团第十三研究所和第五十四研究所为技术依托,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聚焦光电技术与通讯导航两大核心领域,形成了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该基地先后获得省级通讯与微电子产业园、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等资质,吸引了上下游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二、光谷科技园:政企协同的标准化示范 采用“政府主导、政企共建”模式,光谷科技园通过统一规划、地价、配套和物业管理,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入驻环境。目前园区已入驻16家科技企业,涵盖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成为鹿泉区标准化园区建设的标杆。 三、鹿岛V谷科技工业园:市场化运营的创新试验田 通过政府指导与市场化运作结合,鹿岛V谷科技工业园以企业投资为主体,采用购买或租赁的灵活方式,吸引了30家企业入驻、40家企业签约。其打造的鹿岛V创空间获评国家级众创空间,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孵化与融资支持。 四、军鼎国际研创企业港:多功能一体化总部基地 定位为中小企业总部集聚区,军鼎国际研创企业港集成生产、研发、办公、仓储等功能,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园区通过专业化服务与资源共享,助力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福建中小企业园:闽商北进的战略支点 立足华北市场,福建中小企业园依托闽商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北方基地,推动南北产业联动。园区重点引入食品加工、轻工制造等产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 鹿泉经济开发区通过五大科技集群的差异化布局,构建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落地”的闭环生态。未来,该区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产学研合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更多创新样本。
2025-09-04
-
河北文旅产业强劲增长 石家庄承德等地成招商引资热点
2023年前10个月,河北省文旅产业交出亮眼成绩单,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5123亿元,同比增长超30%,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这一成果得益于省内多地深化文旅融合、优化服务供给,并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优质项目,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一、国内旅游市场主导增长 河北省1至10月接待国内游客达5.12亿人次,贡献旅游收入5084亿元,同比增长均超21%。过夜游客占比52.46%,消费总额2970亿元,凸显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石家庄、承德等地通过打造精品住宿集群和夜间文旅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水平。 二、国际旅游稳步恢复 国际游客接待量138万人次,收入5.91亿美元,同比增长8%至12%。过夜国际游客占比56%,主要集中于秦皇岛、张家口等涉外服务完善的地区。河北通过简化签证便利措施、加密国际航线,进一步吸引海外客源。 三、区域特色驱动差异化发展 保定依托太行山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游,廊坊借助区位优势培育商务会展旅游,唐山以工业遗产活化带动文化体验。多地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形成“一市一品牌”格局。 四、消费结构优化显成效 一日游游客消费占比41.58%,反映短途游、周边游需求旺盛。邯郸、邢台等地开发主题乐园、自驾营地等新业态,满足多元化需求。过夜游与一日游的协同发展,为全域旅游注入新动能。 河北省文旅部门表示,未来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并继续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文旅综合体、智慧旅游平台等项目,推动产业向高质量迈进。
2025-09-04
-
河北张家口等三市钢铁产能清零 四市迈向无煤化新格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绿色转型背景下,河北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钢铁煤炭行业深度调整,为招商引资创造高质量产业环境。最新规划显示,张家口、保定、廊坊三市将实现钢铁产能全退出,张家口、承德、秦皇岛、保定四市加速建成"基本无煤矿市",标志着河北传统能源重镇正迈向集约化、高端化发展新阶段。 一、去产能攻坚任务全面落地 河北省通过市场机制与法治手段双向发力,本年度计划压减炼铁产能1726万吨、炼钢产能1422万吨,涉及50处煤矿关停和1309万吨煤炭产能退出。首批钢铁压减任务中,1077万吨炼铁与820万吨炼钢产能已分解至具体企业及设备,煤炭退出任务精准落实到开滦集团、冀中能源旗下矿井。廊坊市率先完成钢铁压减指标,石家庄与保定已实现煤炭产能清零目标。 二、区域产业布局深度重构 钢铁领域实施"2310"战略,以河钢、首钢两大龙头为主导,培育3家地方性集团和10家特色企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煤炭产业聚焦唐山、邯郸、邢台三市,保留40处骨干矿井,产能压缩至5000万吨级别。张家口等四市通过煤矿关停转型,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与文旅产业;保定、廊坊借助钢铁产能退出契机,加速布局高端装备制造与数字经济。 三、政策组合拳保障转型平稳 建立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平台,引导过剩产能市场化退出;设立专项补偿资金,用于职工安置与生态修复;强化环保、能耗标准倒逼低效产能出清。针对退产能重点区域,实施税收优惠与土地政策倾斜,吸引新兴产业项目落地。 四、转型成效与挑战并存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重点区域PM2.5浓度较改造前下降显著,但部分市县财政短期承压。专家建议,需配套建立转型示范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将传统工人转化为智能制造从业者。未来河北将重点培育氢能钢铁、煤炭清洁利用等新技术,确保能源安全与产业升级协同推进。 此次产能调整涉及全省近三分之一的钢铁企业和半数以上小型煤矿,其力度与规模在全国供给侧改革中具有标杆意义。随着"基本无煤区"的建成,环首都生态屏障功能将进一步强化,为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2025-09-04
-
河北百个PPP项目招募社会资本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河北省财政厅近期精选100个优质PPP项目面向社会招商引资,涵盖交通、环保、教育等多个领域,旨在通过市场化运作补齐发展短板。目前,河北省已获得金融机构超1300亿元融资支持,并设立百亿元专项基金推动项目落地。 一、项目聚焦重点领域与长效收益 此次推出的PPP项目严格筛选标准,要求具备收费机制透明、现金流稳定、市场化程度高三大特点。交通领域包括城际铁路、智慧停车场等基建项目;环保领域涉及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绿色工程;公共服务类涵盖三甲医院新建、职业教育园区等民生项目。所有项目均需满足10年以上运营周期,确保社会资本获得合理回报。 二、金融支持构建多元保障体系 河北省已与多家大型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其中政企合作投资基金提供优先授信,邮储银行设立专项债券承销通道。百亿元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采用母子基金架构,省级财政出资20%作为劣后级,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股权投资。部分项目试点发行基础设施REITs,为投资者提供退出渠道。 三、机制创新破解协同发展瓶颈 项目设计突出跨区域联动特征,如白洋淀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联合北京、天津共同招标。建立动态调价机制,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纳入高速公路等特许经营项目价格调整公式。推行项目联审制度,财政、发改等部门联合评估物有所值指标,压缩审批时限至40个工作日内。 四、全周期监管保障各方权益 河北省出台PPP项目绩效管理细则,设置建设期、运营期各30项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政府付费挂钩。搭建省级信息监测平台,实时披露项目进度、财务数据等信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中期评估,重点防范政府支付风险和社会资本超额利润。 此次PPP项目推介是河北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关键举措,通过市场化手段激活社会投资活力,预计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2000亿元,为京津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新动能。
2025-09-04
-
河北航空深耕泉州市场 助力"一带一路"空中走廊建设
河北航空通过开通新航线、设立运行基地等举措,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泉州为战略支点深化东南沿海市场布局。此次"泉州-杭州-石家庄"航线的开通,是继2013年首通航线后对泉州市场的深度开发,也是企业参与区域招商引资、促进经济互联互通的重要实践。 一、战略布局契合国家发展导向 泉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具有枢纽地位。河北航空将航线网络规划与"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对接,2013年率先开通石家庄至泉州航线后,持续加密东南沿海航线布局,现已覆盖广州、海口等主要城市。 二、基地运营强化区域协同效应 在泉州设立过夜基地是河北航空深化市场运营的关键举措。通过与厦门航空的协同合作,实现飞机调度、机组管理等资源共享,提升航班衔接效率。该基地可保障早班航班准点率,为后续开通舟山等新航线奠定运行基础。 三、航线设计凸显经济纽带作用 新开通的每日往返航线采用"泉州-杭州-石家庄"串飞模式,单程飞行时间约4.5小时。航线连接京津冀、长三角和闽南金三角三大经济区,促进三地商贸旅游往来。首航客座率充分印证市场对跨区域航空服务的旺盛需求。 四、服务升级助力区域开放发展 河北航空在泉州投放波音737系列客机,提供差异化客舱服务。通过优化常旅客计划、开通专属值机柜台等措施,提升"海丝"节点城市的航空服务品质。未来计划引入"空铁联运"产品,强化与陆路交通的衔接。 五、文化交融拓展合作新空间 航线网络延伸促进了两地文旅资源互通,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增设"海丝文化"主题展区,泉州机场推出"燕赵风情"特色服务。这种文化互鉴模式为其他"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航空合作提供参考样本。 当前,河北航空正以每年新增2-3条航线的速度拓展泉州市场,后续将根据"海丝"核心区建设需求,适时开通至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航线,持续完善"一带一路"空中通道网络布局。
2025-09-04
-
河北开发区"3·20"人才项目助力区域创新高地建设
河北省通过实施"3·20"人才支持项目,以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轮驱动,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该项目重点遴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优质服务平台和重大创新成果,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彰显河北省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的战略决心。 一、项目背景与战略定位 2016年,河北省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发区改革的决策部署,启动"3·20"人才支持计划。该计划聚焦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人才+平台+成果"三位一体支持模式,旨在破解区域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培育具有行业引领力的创新集群。 二、项目实施的三大核心维度 (一)人才维度:重点选拔20名在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具备突出创新能力的技术带头人和企业家,要求入选者须在开发区内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二)平台维度:评选20家人才服务平台,包括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技术转移机构和创业孵化基地等,评估标准着重考察平台在人才集聚、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实际贡献。 (三)成果维度:筛选20项重大创新成果,涵盖新材料研发、智能制造系统等方向,要求成果需在开发区实现产业化应用并产生显著经济效益。 三、评审机制与实施成效 项目采用"三级评审"制度,由开发区初审、行业专家复审和省级部门终审构成。通过建立量化评价体系,重点考量技术先进性、市场前景和区域适配性等指标。实施以来,带动开发区研发投入增长,促进多个重点项目落地,相关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突破性增长。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 石家庄高新区、保定高新区等主要载体通过该项目引进的创新团队,在半导体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形成技术突破。部分入选平台已发展成为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枢纽,推动跨区域创新要素流动。 五、持续优化的人才服务生态 河北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对入选对象给予政策配套支持,包括科研经费补助、税收优惠和住房保障等。后续将深化项目与重点产业的对接,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强化金融资本对接服务,持续提升开发区创新能级。
2025-09-04
-
河北廊坊小微企业税收红利持续释放 创业活力显著增强
在国家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的背景下,河北省通过精准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最新统计显示,廊坊等地通过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和增值税减免等措施,为小微企业减负超43亿元,直接带动区域招商引资规模扩大和创业密度提升。以下从政策落实、经济效应、创新激励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普惠性税收政策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2016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数据显示,河北省国税系统为小微企业办理税收减免金额达35.06亿元,涉及全省17个地市。其中廊坊、保定等制造业集聚区受益明显,单户企业平均减税规模较上年增长12%。次年实施的增值税免征政策进一步扩大受惠面,前4个月即有122.5万户小微企业享受8.7亿元税收优惠,政策兑现率达100%。 二、政策杠杆撬动创业就业双增长 税收优惠直接推动市场主体数量跃升。2016年河北省新登记小微企业数量突破16万户,总户数较2015年增长47%,其中科技服务类企业占比提升至28%。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税收减免政策使初创企业存活周期平均延长8个月,带动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使得该区域近三年小微企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三、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政策精准度 国务院2017年实施的减税新政呈现两大突破:将小型微利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上限提升至50万元,叠加所得税减半征收和20%优惠税率;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75%。河北据此同步调整实施细则,仅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一项,就为省内2000余家科技型企业新增减税空间4.3亿元。 四、跨部门协同提升政策落地效率 河北省建立税务、财政、市监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通过电子税务局自动识别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智能退税系统实现增值税免税"一键申报",审批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这种"政策找人"的服务模式,确保企业应享尽享税收红利。 当前,河北省正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小微企业税收优惠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在石家庄、沧州等地试点推广的"减税+信贷"联动模式,已帮助800余户小微企业获得信用贷款支持。随着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的深入实施,这些举措将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9-0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